关于咨询《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中最大坡长取值的函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笔者在参与公路工程建设工作中遇到了如下问题。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表8.3.2规定,设计速度为20km/h的情况下,纵坡坡度10%对应最大坡长为200m,纵坡坡度9%对应最大坡长为300m,但是纵坡坡度在9%至10%之间的最大坡长取值,就有了三种不同的意见。以纵坡坡度9.5%为例。
第一种意见认为:应参照纵坡坡度9%的值取300m;
第二种意见认为:应参照纵坡坡度10%的值取200m;
第三种意见认为:应在200m与300m之间按内插法取250m。
笔者的理解应参照纵坡坡度10%的值取200m。原因如下:
一是内插法在规范和条文说明中均未说明;
二是可以把纵坡坡度在3%至4%之间的3.5%的最大坡长取值做类比,若纵坡坡度9.5%的最大坡长参照纵坡坡度9%取值,那么纵坡坡度3.5%的最大坡长也应参照纵坡坡度3%取值,也就是不做限制了,若纵坡坡度9.5%的最大坡长在200m与300m之间按内插法取250m,那么纵坡坡度3.5%的最大坡长也应在1200m与不做限制(即无穷大)之间取值,也就是不做限制,既然纵坡坡度3.5%最大坡长就可以不做限制,规范为何还要规定纵坡坡度3%不做限制呢?这显然是不符逻辑的。
因此,笔者认为纵坡坡度在9%至10%之间的最大坡长取值应参照纵坡坡度10%取值,相应的,其他坡度的最大坡长取值也应是参照收尾后的坡度对应的最大坡长取值。
不对之处敬请雅正。
此函
姓名、单位、地址以及联系方式等信息(略)
你好!
1、首先,我们应该准确、全面认识《规范》对低等级公路纵坡的要求——不只是对单一坡长的有要求,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必须同时满足的要求:即最大纵坡和平均纵坡的要求。
2、因为必须同时考虑到上面两个要求(最大纵坡和平均纵坡的要求)之后,您在来函中咨询的9.5%时单一坡长的取用问题,似乎并不重要了。5、另外,对于设计速度20km/h的四级公路,《规范》规定最大纵坡为9%,所以,原则上我个人认为最大纵坡采用到9%以下是更为适合的,不建议单一纵坡采用超过9%的纵坡。《规范》表8.3.2中虽然列出了10%的情况,仅仅只是在特殊情况下的推荐数值。
以上仅为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郭总您好,看到您之前回答匝道圆曲线加宽问题时提及《规范》已按设计车辆参数重新推算了圆曲线加宽值,我比对了《规范》表11.3.6和《细则》表9.4.2对单车道I型和双车道II型匝道圆曲线加宽要求是一样的,研读了《细则》表9.4.2计算过程中,图一、二分别为《细则》和《规范》给出的铰接列车模型,图三为《细则》计算单车道加宽值的图示,图四为《细则》计算过程中参数取值情况,现有问题:
一、对《细则》铰接列车计算参数取值存疑,计算中L1是否应取牵引车车身前段至铰接点的距离1.5+3.3=4.8,L2是否应为铰接点至后轮中间轴的距离9.625m?
二、《规范》11.3.6的计算原理和过程及各参数取值是否方便提供下,看11.3.6条文说明,好像倾向于L2按后轴距至最后轴9.625+1.375=11m计算,是否是这样呢,出于什么考虑?查阅日本高速公路设计要领中对牵引式半挂车的计算长度也在后轮各轴中心位置,未计算至最后轴位置,图五、六所示。
对郭总百忙中答疑解惑先表示感谢,辛苦!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你好!
1、由于我们单位不是《立体设计细则》的主编单位,我本人也未参加《细则》的编制工作,所以,不能对涉及《细则》的相关做出解释和说明啦。
2、《标准》和《规范》中的铰接列车车型,是根据我国当前公路货运的主导性车型调查获得的,并非一个简化的汽车车体模型。而且,经调查该车型与其他国家的车型是不同的。例如:轴数、轴间距、轴型组成等。因此,《规范》是根据实际调查车型的具体结构进行转弯归结等的计算和验算分析的。总体上,车型结构等不同,是不能直接对照采用国外标准规范的做法的。
3、请注意,《标准》《规范》中的铰接列车车型,其在转弯时,牵引车与挂车之间,主体是围绕位于牵引车第二轴上方(但并不是正上方)的铰接点进行转动的。这一点与以往的其他车型对照车轴位置计算分析是不同的。
你好!抱歉!我们这里仅对由中交一公院主编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等标准、规范进行讨论和交流回复。
你提到的关于《立交设计细则》的内容,请你直接与该规范的主编单位或相关主编人等进行联系咨询吧。
郭总您好,有个问题想请教您一下
2017版线规11.3.5未对IV型对向分隔式双车道匝道旋转轴位置和渐变率做出规定,是否可参照第11.3.6表下附注,IV型匝道按各自车道左侧边缘线旋转取值?那么对于设计速度50km/h,中间带硬化后绕中分带中心线旋转,如下图对应超高渐变率该如何取值?
你好!由于对公路最大超高值采用、超高过渡方式与渐变率采用等的咨询较多,我们最近特别编写了多篇相关的文章加以解释和说明,请你登录纬地技术支持网站、或者关注纬地软件hintsoft的微信公众号,阅读浏览这些文章内容,相信能够回答回复您的问题啦!
郭老师您好,我是四川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路线规范中对于高原折减的章节有个疑问,想请教一下你们,项目是三级公路,设计速度40km/h,海拔在4000多到5000多,在5000海拔的分界处有一个百分之五的坡拉了900米,900米的坡坡顶高程差不多5018m,
请问这种同一个坡的情况,是否需要在海拔低于5000的地方设置一个百分之4的坡。如果就用一个百分之5的坡到5018的海拔有没有什么问题?
你好!抱歉!我们仅对标准、规范中的条文理解和适用范围等进行回复、说明,不对具体工程项目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另外,请您在留言时,注意提供你的姓名、单位、联系方式等信息吧。
根据公路路线规范JTG D20-2017表8.2.1设计速度20km/h,最大纵坡9%,8.2.1第3条说四级公路位于2000m以上,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表8.2.2中海拔5000以上纵坡的折减是3%,想问下,若是一个四级公路在海拔6000m,最大纵坡是按5%考虑还是按6%考虑(是按9%折减还是按8%折减)。谢谢
你好!
1、我的理解是,对于你提到的项目情况,适用于第8.2.2条的条文情况。因此,在9%的基础上,考虑高海拔折减3%后,最大纵坡值为6%吧。
2、我认为对《规范》条文的理解和应用中,不能同时“享受”《规范》给出的多种特殊情况。因为条文在拟定的过程中,先对一般情况进行明文规定,然后再对特殊情况进行分类列举讨论。在对特殊情况,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类列举时,一般不会考虑到多种特殊情况叠加的状态。
3、尽管第8.2.2条第一句“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80km/h......”,是包含20km/h的,但是我认为20km/h已经是公路最低的设计速度分段,是支线公路功能中的最低的技术分级——四级公路,也就是说对于您提到的公路项目(而且在高海拔条件下),应该主要承担的是支线公路的连通功能,而不像二、三级公路还必须满足一定的交通量通行条件,因此,在纵坡折减方面可以适当放宽处理。原因在于,我理解,《规范》要求纵坡折减其主要目的是在于提高路段的通行速度和通行效率吧。
尊敬的规范编制老师:
您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8.3.1对公路的最小坡长进行了规定,请问在进行互通的匝道纵断面设计时,受用地或工程规模影响匝道长度较短(比如单喇叭的D、E匝道),而往往需要设置两个变坡点,对于这种40km/h的匝道,是否也必须满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的最小坡长要求。
你好!
尽管,匝道本身就公路的一部分,对公路平纵线形等基本的要求也同样适用于互通式立交的匝道,但是由于通常情况下匝道必然两端(或一段)与公路主线或其他匝道衔接,所以在最小坡长指标上,我认为可以不用特别强求。毕竟,从行车角度而言,匝道是车辆连续行驶的公路的一部分,其坡长是可以与主线或其他匝道连接起来考虑的。而且,我们都知道,在匝道设计中,匝道的起终点必然需要从主线的纵坡上进行延伸和顺接性设计。
我认为,在具体匝道设计中,对于匝道平纵几何线形设计和参数要求,应该主要依照《规范》在第11章“立体交叉”章节的内容。在第11.3节和11.4节条文中,对匝道的平纵几何指标等有更为具体的要求,也更适合于匝道设计的特点。对应的,虽然可以不考虑匝道的最小坡长要求,但应该满足第11.3.4条中对匝道竖曲线半径和竖曲线最小长度的要求。而实际上,这里对竖曲线最小长度等的要求,也反映出来了对坡长的要求吧。专家,您好,有个问题麻烦帮忙解答一下,案例如下:一级公路兼城市主干路,设计速度60km/h,隧道内单向3车道,出隧道后接路基,路基单向2车道,隧道口3车道与2车道之间设置多长的等宽段及过渡段会较为合理?
你好!抱歉!我们只对标准、规范的相关条文内容、适用范围等做解释和说明,不对具体项目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1、对于你提到的情况,如果隧道内3条车道属于预留的性质,而现阶段2车道能够满足交通通行需求的话,我个人的建议是该路段应该整体按照单向2车道进行运营和管理,隧道内的第三车道不作为正常行车道使用。毕竟,如果当前隧道外2车道够用的话,隧道内3车道就显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反倒会造成交通流交织、冲突等问题。
2、至于,路基段与隧道路段的路基宽度过渡等,一定要谨慎设计和处理,包括该路段的标志、标线、路侧防护设施等的设计,均要给予高度重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安全问题。
郭总,您好。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有一条小学学校的连接线,路线长155米,路线纵坡+3%有46米,+6.9%纵坡有109米,横断面组成为0.25m路肩+3m行车道+3m行车道+0.25m路肩+2m人行道,断面组成如下图所示,在行车道边缘和人行道交接处设置了盖板边沟,盖板沟占用行车道宽度(该道路仅学校使用,边沟盖板按涵洞盖板配筋),这样可以吗?盖板沟能不能占用行车道的宽度?谢谢。
你好!
1、我们仅对《规范》中的相关条文理解和适用条件等进行解释和说明,并对具体项目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
2、对于你提到的连接线,建议议你首先论证确定其属于什么性质的道路?为什么非要采用我国公路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作为设计依据?
如果有条件,可以不采用公路设计标准和规范,岂不是更灵活?是否可以考虑参照《农村公路技术标准》,或者其他地方性的公路标准?
3、如果必须采用公路标准规范,那你得首先论证确定采用哪一级公路,然后,才能对照采用对应的标准和技术要求呀?
例如如果确定采用公路四级标准进行设计,那么就意味着的路面等应该能承受对应的荷载标准要求的?
以上仅为个人认识,仅供参考吧。
老师你好,我在看规范和标准的时候有个疑惑,同样是AADT的单位,规范第10页重视veh,101页是pcu,标准第60页是pcu。同样是年平均日交通量,应该选择自然数还是换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