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路线规范中(参见下图)指的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指的是
还是
规定的一般值?
还有在立交设计细则中
第二点怎么与路线规范理解呢,是否冲突?
你好!
1、《规范》表7.3.2中的“圆曲线最小半径”中的“一般值”是对各级公路项目中圆曲线最小半径的要求,其中“一般值”是指正常情况下的采用值。
2、《规范》表11.1.9是对互通式立体交叉范围内主线线形指标的要求。为了满足互通式立体交叉区域特殊的行车需求和视距条件(互通区要求满足识别视距条件),对互通区范围内主线提出的更高的指标要求。如果有条件,请关注“纬地软件”微信公众号上的“规范问答”栏目,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专门就互通区主线指标要求进行过讨论和回复。
3、请注意理解和掌握公路标准规范中的“程度用语用词”,这里《细则》中的“可”是明确的推荐性内容,并非强制性条文要求。所以,不存在《规范》和《细则》冲突的问题。由于主要研究编制人员不同,两本规范的推荐性意见不同而已。
你好,我想请问一下缓和曲线长度的问题,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双四和双八两种路基宽度,计算缓和曲线长度,B值相差一倍,计算出来的缓和曲线长度也相差一倍,如果不增设路拱线,以单条车道来看,双八的渐变率比双四小了一倍,极有可能出现排水不畅的问题,请问实际项目中 B值应该怎么考虑呢?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9.3.4条对竖曲线设计做了相关要求,即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的公路,对视觉所需的最小竖曲线半径做了要求,但设计速度40km/h或以下的公路,未做视觉半径要求,原因是什么?是否是只需满足8.6.1中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即可?
同理,在立交匝道设计过程中,当匝道设计速度为60km/h或大于60km/h时,匝道竖曲线半径是否要按满足视觉要求的半径进行设置?还是只需满足规范中11.3.4条中匝道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及长度要求即可。
1、公路设计速度越高,对视距、视线等条件要求越高。因此,规范根据工程实践,仅对设计速度较高的公路,提出了“满足视觉需要的竖曲线半径”要求。对于其他设计速度较低的公路项目,没有要求。即满足对应的停车视距等相关要求就可以了。
2、互通立交匝道的设计速度总体还是偏低的,所以规范也没有要求。所以,可以不用考虑了。
郭总您好!
我们现在做一个项目,为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设计速度80km/h,在平面交叉设计中遇到以下两个问题,想请教一下。
一、规范10.5.2条1中仅对四车道公路不设置左转弯车道进行了明确,本项目为六车道不符合本条的规定,是不是所有平面交叉都应设置左转弯车道?
二、本项目主线车道宽度全部采用3.75m,平面交叉范围中主线车道宽度,左转减速段、等候段及右转减速分流车道、加速汇流车道宽度应该怎样选取?是按主线车道宽度3.75m吗?
你好,我们现在设计一条四级公路(I类)小交通量标准的工程,因路基加宽有限,部分路段护栏需设在边坡上。请问立柱的长度该如何确定?我们现在只是按照边坡坡率增加立柱长度。
郭总您好!
我单位在进行山东某市普通国省道公路安全生命防护整治提升工程设计时遇到如下问题:
针对“一级公路的平面交叉封堵和中分带护栏”的补充设计,我们参考了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P33表9.1.5和现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P55表10.1.7《平面交叉最小间距》要求:一级公路(干线公路)平面交叉最小间距1000米。根据条文规定,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封闭了一级公路穿城段(例:G104)很多小于1000米的平交开口。目前设计文件已通过施工图批复并部分施工完成,即将于今年年底竣工验收。
施工过程中,业主单位和施工单位针对“一级公路(干线公路)平面交叉最小间距1000米”多次提出异议,认为国省道一级公路穿越部分村庄时可以认为是“集散公路”降低标准,希望设计院采用“一级公路(集散公路)最小间距500米”进行设计。
针对此异议,是否可以认为国省道一级公路穿越村镇段为“集散公路”?并据此降低标准,采用500米的平面交叉间距?
急盼回复!万分感谢!
郭总,您好!
我公司于2018年11月承担山东省某市普通国省道公路安全生命防护整治提升工程施工图设计,涉及路段均为一级公路设计标准,设计速度80km/h。截至目前,施工图设计文件已于2019年4月批复,2020年12月完成项目交工验收,即将于2022年底竣工验收。
施工图设计过程中,按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路线规范”)(JTG D20-2017)P55第10.1.7-2条及条文说明和表10.1.7《平面交叉最小间距》的要求,采用“一级公路(干线公路)平面交叉间距最小值为1000米”的标准对现场部分平面交叉口进行封堵并加设中央分隔带护栏。设计阶段专家审查、施工图批复文件均对此指标的采用无异议。
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当地群众阻挠平面交叉口封堵施工,导致施工现场和施工图设计图纸不符,影响竣工验收。业主单位给我单位发函提及“因部分国省道穿越城镇较多,有些中央护栏开口已存在多年,当地政府机关、企业、居民已形成出行习惯,导致部分开口封堵施工受到严重阻挠,至今封堵未完成”,业主单位认为这些路段可以参照集散公路标准,降低设计标准,强烈要求采用“一级公路(集散公路)最小间距500米”进行设计。
例如,其中一条路:
K24+380处G518与S322交叉,应对中央分隔带进行开口;按照“路线规范”第9.1.5条及条文说明和表9.1.5之规定,施工图设计需封堵原K23+485处中央分隔带开口。由于K23+485处原开口已存在多年,也是村庄的主要出行道路,导致施工过程中遭到当地群众阻挠,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业主单位也多次发函要求我公司保留该开口。
我公司认为上述业主意见既不满足规范要求、不能保证安全,且未经批复单位确认,均不予认可。
针对上述情况,我公司存有以下两点疑问,恳请贵单位解答。
(1) 当设计规范与现场施工实际情况发生冲突时,如何解决平面交叉最小间距的取值问题?
(2) 设计规范中“平面交叉最小间距”是否需要细化明确其适用范围?
急盼回复!万分感谢!
一级公路80km/h,某一段的左右幅各拓宽一个车道(3.75m),该渐变率如何控制?
郭总,您好:想咨询您一个关于交织段和辅助车道的问题。
路线设计规范第11.1.10条规定,复合互通立交的交织段长度不应小于600m,其连接可采用下列三种方式……。
互通立交细则第10.6.3条规定,主线侧合分流连接部的辅助车道长度不应小于表中的规定值……。
关于交织段,规范未给出明确的定义,我自己的理解是:
1.单入+单出,交织段指鱼腹线的尖端至尖端;(图1)
2.直接式双入+单出,同样为鱼腹线的尖端至尖端;(图2)
3.平行式双入+单出,渐变段L2终点至下一个鱼腹线尖端。(图3)
图1 2采用的互通立交细则 图10.6.2的图示部分,图3采用互通立交细则 图10.2.4。
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确,请郭总帮忙指正。
现在我们有个项目,双八100km/h的高速公路,如果按照细则的要求,辅助车道长度要求1100m,我们项目实际仅有1000m(前面有一个新建的互通,近期刚施工完成,后面为一座大桥,也是刚施工完成),不满足细则要求;如果按照路线规范的交织段长度600m,我们项目实际有650m,可以满足规范的要求,这种情况项目是否可以做。
顾名思义,就是驶入高速公路主线的车辆可能与驶出高速公路主线的车辆,发生交通流冲突的区域。
总体上,关于《路线设计规范》中关于复合式互通立交中的交织段的界定,我认同您的理解。
但在交织段长度考虑中,我建议按照鼻端到鼻端(你建议按照鱼腹线的尖端到尖端)就可以了。
因为在鼻端之前,车辆都是有可能从一侧换道到另一侧的车道的。
由于我未参与《立交细则》的编制工作,所以不能对《立交细则》的相关条文内容进行解释和说明。
你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关于计算超高时取的超高渐变段长度必须严格按照规范取吗?是否可以根据路线设计细则中规定的横向力系数自行计算?就是特殊情况下在横向力系数不超过0.4情况下自行计算超高渐变段长度,是否有变通的情况?
(就是有一条四级公路,地形条件严格受限,超高渐变段长度按照路线设计规范正常取的话取不够,因为基本就是小半径配8%超高!所以渐变段长度不够长,所以请教一下是否有变通情况,再横向力系数不超过0.4情况下,把横向力系数取大一点?)
您好!
关于圆曲线超高与过渡方式、渐变率等问题,请您关注“纬地软件微信公众号”的“规范每周一问答”栏目,可使用关键字检索的方式,浏览之前专门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