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我在用纬地软件进行主线平面设计的时候,点击计算绘图,确定,之后图上出现两个交点桩,就是之前还没进行线形设计的时候那个要素桩号还在图上,而且颜色还变了,图看起来很复杂混乱,这是怎么回事?如何解决?
你好!这是两次绘图(一般因为平面线位发生了局部调整吧)生成的平面线位重叠的情况。
去掉重叠现象非常简单,使用纬地软件工具菜单中的“删除路线”,然后选择删除就可以了。
纬地自带的示例路线三维模型里面存在路灯模型,纬地交安里能不能添加路灯的,并且对应三维模型啊
1纬地数模的陡坎是按照什么处理,2现在很多项目是旧路改造,旧路的挖除都是单独计量的,能不能把它从土石方数量单独剔除出来
你好,您的问题,回复如下,供参考:
1、数模建立过程中,将陡坎线选为非约束线进行建模就可以啦;
2、对于旧路改建,新旧路基不同交叉方式,会有各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而我们很难理出一种或数钟明确的处理及计量方式,同时,项目并无旧路相关设计数据,因此无法自动扣除旧路相关挖除工程量。
郭老师: 您好!
我一直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就是我们路线和桥涵规范都规定桥头纵坡不宜大于5%,但不知道这个长度怎么控制?
望郭老师指教,谢谢您!
关于桥头引线部分纵坡适当限制,只是推荐性的要求。至于引线长度自然与桥梁与两端衔接的引线布置情况有关,规范并没有具体的长度规定。
对于普通公路桥梁,一般情况是桥梁位置的标高高于两端引线的路基段落的标高的。为了方便车辆等上桥,规范推荐引线部分的纵坡不宜大于5%,尤其是在有非机动车的公路上。从这个初衷出发,桥梁两端从低标高上坡到桥梁位置标高的路段,均可以算作桥头引线的。但是,如果桥梁两端路基的标高本来就已经接近桥梁上的路面标高时,那么桥梁两端就不需要再考虑引线纵坡限制的建议了。
你好!
1、2、关于问题1和2,关于规范第7.2.2条的讨论,请你在本网站的技术支持内容中,使用关键字检索的方式查询浏览一下吧。就此条文的理解,我们已经有过专门的回复解释了。
3、我们理解规范中的超高旋转轴的位置,是相对于行车道而言的。对于有中央分隔带的公路,超高旋转轴选择中央分隔带边缘时,对应的超高渐变率应采用“边线旋转”一列的推荐值。另外,有中央分隔带的公路,一般至少是四车道以上的公路,单项路面宽度是比较宽的,此时,从避免超高过渡过慢、过缓的角度,也应该选择“边线旋转”一列,渐变率更大一些,渐变段过程可以更快一些。
4、关于规范为什么未规定一级公路加宽,请你在本网站的技术支持内容中,使用关键字检索的方式查询浏览一下吧。就此条文的理解,我们已经有过专门的回复解释了。
5、一般低等级公路上,回头曲线路段是几何指标最低的位置。为了保证路线线形设计的协调性,避免车辆在平直、速度较高的状态下,立即进入一个回头曲线的窘迫环境,规范建议在回头曲线的两端宜布设过渡性曲线。对于过渡性曲线主要体现在平面线形上。在回头曲线两端设置一定长度的缓和曲线,在回头曲线前后再设置稍小一些的圆曲线等,都会实现平面线形过渡的目的。而检查回头曲线两端线形设计协调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观察这一路段运行速度变化是否剧烈、突变。
6、规范中对平面交叉最小间距是指相邻两个平面交叉之间的距离。如果乡村道路与公路主线发生交叉,但未按照规范要求设置平面交叉时,这时只能算作有乡村道路接入,不算平面交叉。请注意,标准和规范均要求,乡村道路不能随意、直接接入公路主线的。如果要接入,必须对乡村道路一定长度范围的平纵面进行调整,并对其局部进行加宽等等。
请问VR模块的这些功能在4.8专业版安装后怎么看不到呢?
你好!纬地仿真平台系商业软件,需购买后,带加密锁才能正常启动运行。
如果你对纬地工程数字仿真平台的模拟驾驶功能有兴趣,请随时电话与我们联系了解更为详细的信息吧。
规范编制组:
我是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的XXXX,专业是路线总体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对路线规范如何理解和应用有一些疑问,请规范编制组专家予以指教。
一、路线规范7.5.1条的表7.5.1中,积雪冰冻地区最大超高采用6%。请问如何界定积雪冰冻地区,参照的是什么规范或标准?
目前实际操作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只要冬季路面结冰或积雪就算是积雪冰冻地区。但如果按此看法,全国除了广西南部、广东南部、海南之外均应算积雪冰冻地区,这样界定是否欠妥?如果不妥那应该按何种标准?
建议在规范中明确积雪冰冻地区的界定标准。是否可以考虑按每年日均气温低于0度的天数达到某个标准作为界定标准?又或是明确按照其他什么规范或标准。
二、新老规范8.5.2条有变化,新规去掉了“特别是”三个字,如何理解这一变化。
06版路线规范8.5.2条“当陡坡与小半径圆曲线相重叠时,宜采用较小的合成坡度。特别是下述情况,其合成坡度必须小于8%。”是否可以理解为“当陡坡与小半径圆曲线相重叠时”为前提条件,在此条件下,如果冬季路面有积雪、结冰的地区才要控制合成坡度必须小于8%。
17版路线规范8.5.2条去掉了“特别是”三字。是否可以理解为不设置前提条件,推而广之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冬季路面有积雪、结冰的地区都要控制合成坡度必须小于8%。
因为规范中用的是“必须”字样,要求十分严格,对于规范的理解就显得很重要。请指教新老规范这一变化的用意是什么。是否用意是:只要冬季路面有积雪、结冰的地区都要控制合成坡度必须小于8%。
三、如何理解隧道洞口内外3s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范围内的纵面线形一致的要求。
路线规范9.6.2条第3点中,关于隧道洞口内外3s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范围内平、纵面线形应一致的要求中,对于平、纵面线形一致的具体如何界定未有详细论述。
我们查阅了《公路隧道设计规范》(04版)、《公路隧道设计细则》(10版)以及《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等多本规范和有关资料。其中,《公路隧道设计细则》(10版)4.3.6条对平面线形的直线和圆曲线算线形一致,缓和曲线不算线形一致有明确论述;但《公路隧道设计细则》(10版)未对纵面线形一致的具体界定提出要求。其他规范中未对平、纵面线形一致到底如何界定有具体论述。
我们也咨询了国内的诸多路线、隧道的专家。目前大家对于平面线形一致的具体界定都能达成共识,即按《公路隧道设计细则》(10版)4.3.6条中的认为洞口3s行程范围都位于同一直线或圆曲线上即满足规范要求。但是不同的人对纵面线形一致有不同的理解。大致分为三种理解。第一种观点是以竖曲线起终点来控制,认为洞口3s行程范围都位于同一竖曲线内就算是满足3s要求;第二种观点是以变坡点来控制,认为洞口3s行程范围不能设置变坡点,其依据主要是《公路隧道设计规范》142页条文解释中的“从过去一些隧道的经验和教训来看,洞外接线50m内设置纵坡变坡点,通视较差,容易引起交通事故。……”;第三种观点认为隧道洞口3s范围内都是上坡或者下坡就算是满足3s要求。
工程实践中,受地形、造价等因素影响,在隧道口需要设置竖曲线的情况较为普遍。如果按第二种观点,按变坡点来控制3s行程,将会导致隧道洞口平纵组合不良,部分情况下线形布设困难。根据实践经验,我们认为按第一种观点是较为客观合理的。纵面线形如何设置才算满足3s的要求,如何理解规范要求,对于设计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请不吝指教。
可不可以发一份纬地道路交通辅助设计系统8.0的教学视频给我,尤其是其中的BIM设计内容